德阳中学欢迎您!  今天:

出发吧,带着使命,带着爱 ——读朱永新的《中国新教育》

时间:2017-09-21 09:56来源:未知 作者:周宁 点击:
【2017年5月6日(星期六)20:40】
打开电脑,写下题目,准备记录一些读书的点滴感想,因为有些感想也许稍纵即逝。
朱永新的《中国新教育》是我最近在看的一本书,给人启迪很多很大。难得那么有情怀的一个实干家,实实在在地让人感动。
(一)
刚才19:40翻开书,今天看的是第七章,《新教育与教师成长》。
非常赞同这句话,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朱永新说新教育实验通过几年的探索,摸索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专”模式: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专业发展共同体——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
说到专业阅读,有些话说得很好:阅读的关键人物是教师。没有教师对于阅读的热爱,就很难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没有教师与学生的共同阅读,就很难形成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朱永新他们编制了教师专业发展地图。本体性知识(即学科专业知识,约占50%)、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职业知识(约占30%)、人文及科学背景知识(约占20%)。
“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是他们在2007年的年会上提出的命题,主张教师要通过共读的方式来相互切磋,为此在教育在线网站组建了新教育读书会,每月研读一本书,通过专业的阅读QQ群来交流阅读体会。
我们工作室的老师们近半年来也在这样做。共同读,读大家的著作;共同交流,交流心得体会;乃至现在的共同写。重要的是行动,行动就有收获。天长日久,效果会愈加显现。
专业写作:在反思中成长。
专业写作有五种形式:日常教育叙事,教育感悟,师生通过日记批阅、贺卡和书信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共写),教育案例及剖析,教学案例及剖析。再简化一下,就是教育感悟,教育叙事,教学案例,教育案例,师生共写随笔。不是为发表文章而写,为应付检查而写,写作要回复本来面目,服务于日常教育教学实践。所以,新教育专业写作强调理解和反思,反对表现主义。
强调共写随笔,是为了“活得精彩,做得精彩”。在教育在线的论坛与博客上,有近5万名教师在坚持写教育随笔,开辟个人成长专栏。第一次知道还有这么多的人在这样奋斗,让人惊讶,新教育的影响真是不可小觑。朱永新不仅自己有情怀,还努力带动一大批有情怀的人共同做。由此想到第四章的一个事例,一位老师在网上开了一个叫“守望高三的日子”的主题帖,他每天在上面写自己的故事,记录高三学生的成长历程。一年后,这个班非常优秀,学生很出色。不久,他的书出版了,书名就叫《守望高三的日子》。后来,校长让他带一个最差的班,他又开了一个叫“怀揣希望上路”的主题帖,后来奇迹又在这个班发生了,同名书又出版了。这位老师差不多每年都有一本书出版,比如《班主任突围》,每一年都在成长。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做有心人,自然就会有长足的进步提高。
打造专业共同体,需要打破教师之间的隔膜,形成对话的传统,在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上,借助专业发展共同体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P120在征集共同体成员时的一段话既新颖,又让人感动。没有大话套话,只有满满的真诚:热爱学生,认同新教育理念;不是为了外在的声名,而是因为内在的成长而追求知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共同探讨,共同奋斗,共同成长,当然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
教师之间也是需要榜样的。今晚看的新教育实验榜样教师常丽华的事迹实在令人感动,真的,一个教师那么用心,那么衷情于自己的事业,谁都愿意把自己的孩子交给她吧。真心佩服她有那么好的精力。一年四季,依节令,引导学生读儿歌、童谣、古典诗词,还要结合国画、民间故事、汉字、书法、考古、对联、民俗等。五年级,又开启儒家思想课程:孔子的人生图谱、孔子之乐、儒家精神、亲近孔子。她倡导亲子共读,一学期三次家长会,主题都是阅读。从一年级开始,坚持每周给孩子父母写一封信,二年级又每天给孩子父母写便签,只读那便签都由衷让人敬佩。几年下来光便签已有20多万字了。
教育,真正要用心做呀!只有真心热爱这一行,才会有这样无穷的干劲吧。想起今年三月在北京四中房山校区听到的话:四中的学校教育,没有一件事是随意发生的,一切都是精心设计的,一切都要做到极致!问题是能做到的人极少,所以常老师成为了榜样。能够把一切做到极致的学校就更少了,所以北京四中成为了全国闻名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学校。朱永新有这样一句话,大意是,我们经常感慨我们改变不了环境,确实是,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其实我们在改变自己的同时,我们也就在改变环境。从我做起,真的不是一句空话。
专业阅读,专业写作,打造专业共同体,方向明确。真的做好这三样,何愁不会成为一位出色的语文人!
 
                            (二)
【2017年5月7日】
重新翻开《中国新教育》P42的《新教育学理基础》一章,又有很多感触。
新教育的哲学基础是发展论和行动论。在中国的很多学校有这样的标语: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一切为了学生。而新教育认为,教育建设不仅要关注学生,也要关注教师,关注校长,关注父母,关注一切和教育有关的人。为什么不可以说: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对此我非常赞同。为了一切的人,表达的是一种“全民教育”的理念;为了人的一切,表达的是一种“全人教育”的理念,教育旨在“成人”,旨在培养全民发展、和谐发展的人,而非“一只受过良好训练的狗”。现实中,有些学校一味只看成绩,一个学生成绩好,似乎一切都好,什么荣誉都给他,如果有不好的言行举止也睁只眼闭只眼。这样下来,培养的究竟是不是“成人”的“人”呢?
新教育“行动论”的核心: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这里又说到了倡导教师撰写教育日记、教育叙事、教学案例、教育案例、教育随笔。以日记为例,将教育生活中活生生的故事原生态地记录下来,写下的不仅仅是文字,收获的是专业发展,是教育的智慧,是教育的幸福。是呀,如果把每天教学中最有感触的记下来,天长日久,真的是件了不起的事情,是多好的一笔财富呀!《论语》不就是先贤记录自己当时学习交流的情形的吗?(又想到三月在北京四中房山校区,看到食堂厚重的实木质地的桌子,校领导说,不怕学生在上面写写画画,100年以后,这些都是文化,是历史的见证……)这里关键确实是坚持!
新教育实验的心理学基础是状态论、潜力论和个性论。
潜力论: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我觉得要时时提醒自己记住这一点,特别是面对没有朝气没有上进心比较懒惰的学生时!“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值与孩子成长正相关”的心理学实验是最好的说明。激励学生,你行你行!给教师和学生多大的舞台,他们就可以演绎多大的精彩;给教师和学生多大的空间,他们就可以创造多大的辉煌。学生需要不断激励,教师又何尝不是这样?不断读这些激励人的书,自己就会在这平凡的世界中力求多做一点不平凡的事。
                                       
(三)
【2017年5月14日,星期日】
    今天下午,终于看完了朱永新的《中国新教育》,再次觉得真是值得一看的书。
第八章《新教育的理想课堂》。朱认为,学校里的日常教学研究不应该是为了上好表演性质的公开课、竞赛课而进行的,而应该是为了提升每一个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不应该为了赛课作准备而开展,而应该是为了改进每一堂课的质量而进行教研;不应该只关注到几个课堂上有精彩发言的学生,而应该关注、检测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他又强调,有些学校,百分之九十的教研活动,是用于研究几乎百分之一的特殊课——公开课,这堂课与日常教学关系不大,而真正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却被简单斥为应试教育推下了桌面。其实即便是著名的特级教师,他的公开课和日常课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朱的话说到了点子上。公开课,作为课的一种形式存在未尝不可,就如同T型台上的顶级时装,很多时候只能欣赏不能在平时穿一样。而真正的增强学生能力的课,是要在平时的一节节课中实现的。什么时候学校教学能够回归到朴实上,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有可能实现。
朱还强调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认为学生的参与(发言与活动)时间应该不少于二分之一。我觉得强调学生参与当然重要,特别是对小学生(这本书越到后面越是主要针对小学的)。对高中生来说,有时就要看情况灵活处理了。
 
第九章《新教育的完美教室》
本身这个提法——完美教室似乎有点吓人,不过看完之后还是让人眼睛一亮。此书的后半部分作为班主任或学校领导看也许更合适。不知道有多少校长、班主任会看这本书。
完美教室的文化构建,说到命名、班徽、班歌、班训、班级承诺、班级布置等,P170说,一间教室,应该有自己鲜明的价值追求,有一种基于生命自由的信仰;一间教室,应该是传统文化习俗与孩子生命天性之间的缓冲带;一间教室,应该以民主的方式生成自己的游戏规则;一间教室,应该有自己的道德人格系统……说得太好了,不愧是大家,格局境界就是不一样。
 
在此书最后一页,有作家说朱永新“激情如诗人”,我非常赞同。看最前面的几篇序言,每一篇都激情满怀,让人热血沸腾。又有人说,“在朱永新种种努力的背后,若隐若现着中国教育百年来的挣扎,彷徨以及觉醒”。是呀,他提出了那么多主张,那自然是现状不容乐观,理想没有实现,才要做此种种努力。任重而道远,有些事情仅凭教师的热情奉献也是无能为力的。诗人赵丽宏说朱永新是“一个行者,一个观察者,一个是思想者,一个实践者”。对,他不是夸夸其谈之人,而是一个实干家,一个能深入基层的踏踏实实做事的人。就这一点就足以让人称道。
 
 
(作者:周宁   发布:唐俊名师工作室   修改:唐俊名师工作室)
0
------分隔线----------------------------
------分隔线----------------------------
相关阅读:
名师工作室
最新文章
本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