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中学欢迎您!  今天:

《学问——上课的根本》

时间:2018-11-02 14:37来源:未知 作者:周宁 点击:
                            学问——上课的根本
                           ——读黄玉峰《上课的学问》
                                                                             周 宁
       最近几个月以来,一直抓紧时间阅读黄玉峰的著作,从最初的《天生我材必有用——黄玉峰说李白》《诗圣是怎样炼成的——黄玉峰说杜甫》《千古风流人物——黄玉峰说苏轼》,到黄玉峰的《上课的学问》(方法篇),《上课的学问》(教学篇),再到黄玉峰主编的“一书一课丛书”,三大本“语文太重要”丛书,又再到“中学生人生教育丛书”……一系列书籍,真是让人叹为观止。许多人尊黄玉峰为国内中学语文界学问最渊博之人,我觉得名副其实,确实是无人能及。那篇有关他的文章《师魂:尊德性而道问学》,我读了好几遍。文中说,“玉峰先生之课,其境界、胸襟不可学,其修养、修为、修持之精神、路径、方法可学”。我们能够学到的就只有不断加强修为,不断学习,争取不断进步。
      《上课的学问》是我特别推崇的书,虽然已阅读完好长一段时间了,依然心心念念,印象最深的有三处。
        其一是他讲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这篇文章以前高中语文老教材有,我也讲过好几次。读了黄老师的文章与教案,我才深刻体会到什么是有深度的理解文本,有深度的教学。而要做到这一切,需要强大的知识背景做依托。
        黄老师告诉学生写此文的深刻的背景,不是随兴的观光旅游。茨威格在写作时没有赞美前苏联那些热火朝天的“丰功伟绩”,却深情地歌颂赞美托尔斯泰的墓地,把俄国的躁动、夸饰与托翁墓地的宁静和质朴进行了对比,表达自己的内心取向。黄老师在教学的开篇用很长的篇幅,深情地叙述了托尔斯泰和茨威格各自的情形。托尔斯泰晚年的三个巨大的精神痛苦,还有他的写了20年的最终没有写完的自传体剧本《光在黑暗中发亮》。而作为托翁知己的茨威格在托翁死后以托翁生命的最后出走为蓝本,为他写了一个剧本,剧本的最后一章叫《逃向苍天》,学生还朗读剧本的片段……所有的铺垫完成后,黄老师才开始把学生带到课文中去。
        黄老师在教这篇课文时,一句一句地讲,几乎是读一句,补充一个材料。说实话,这种课就是需要教师的满堂灌。“他的‘灌’不是‘水’,而是货真价实的‘学问’,是几十年淬炼的思想精华。”(见《师魂:尊德性而道问学》)这个评价极为精当。学生没有积淀,完全不了解文章的深意,他们能讨论、交流出什么来?用黄老师自己的话来说,“一堂课下来调动了古今中外各方面的资源,可以说是驳杂无比,但所指向的目的却是最精纯的——就是托尔斯泰的伟大人格,还原‘朴素’真正的内涵”。
        其二是他讲《告别权力的瞬间》一课。对课文本身的解读非常到位,不必赘述,我特别感兴趣的依然是他的“旁征博引”。他先是向学生讲了道光年间徐继畲为华盛顿写的一段评传。他又用投影仪展示了两个人的画像,一个是大清国的乾隆皇帝,一个是美国的华盛顿总统,他告诉学生乾隆与华盛顿为同时代人。把这两人放一起,这就让人眼睛一亮。两个同时代的人,一个开创了“新”,一个死守着“旧”。1796年,在乾隆85岁那年,他把皇位禅让给了自己的儿子嘉庆。一年后,即1797年,华盛顿辞去总统职务。同样是“告别”,告别得漂不漂亮,“告别”之后又怎样,黄老师还给学生做了详细的比较。更巧的是,两个巨人,竟是在同一年死去的。1799年,乾隆在养心殿驾崩,留给儿子嘉庆两份遗产:一个辉煌的康乾盛世和一个家里藏着十年国库收入的巨贪和珅。在地球的另一端,华盛顿在自己的农庄里去世,死后葬在自家庄园里。他也留下两份遗产,一个是独立、自由、民主的国家,一个限制政府的权力、保障人民自由的制度。请原谅这段话引用了好多黄老师书中的原文。这段文字真是绝妙,真的让人惊艳,让人回味无穷。这样的教学,就绝不仅仅是教一篇课文了,精彩的文本解读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带给学生的思考。
       黄老师还有很多精彩的教学案例。讲墨子《非攻》,他会提到儒家,提到那时主流显学——杨朱和墨子学派(孟子学派当时并不吃香),还说到各国重视人才,齐国由政府出资修了一学术机构——稷下学宫,资助各派学者……讲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他会说到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哀韦杰三君》,林语堂《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周作人《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闻一多《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杨振生凌叔华以“三一八”为背景的短篇小说《阿兰的母亲》……讲贾谊的《过秦论》,他自然会说到杜牧《阿房宫赋》,苏洵《六国论》,苏辙《六国论》,明朝人李桢《六国论》……只有潜心学习,积淀丰厚的学识,才可自由的驾驭课堂!
        其三,是黄老师教学《蜀道难》即将下课时,一个学生提出了跟老师不一样的看法,说做人应该像李白,而不是像苏东坡,并谈了理由。通常,老师是大夸学生有独到的见解,然后就此打住。但黄老师没有夸他,而是讲了很多苏轼的事,还有苏轼和王安石之间的事,最后告诉学生,“你可以有思想,很好,但是要做判断的话可以读点苏东坡,读点书,把王安石读透,把苏东坡读透,把李白读透,你才可以说话,否则你是没有这个说话的权利的”。黄老师是要告诉学生,“真正的‘思想者’要‘慎于言’,要把书‘读透’,才有发言权。这才是‘有思想’的人的严谨的治学态度。”(见《师魂:尊德性而道问学》)黄老师的这个做法,让人由衷佩服。他能够做到这样,当然是基于自己深厚的功底,基于要“育人”的目的。
       读这两本《上课的学问》,获益颇丰,需要消化吸收的东西还有很多,治学之路上永无止境。向黄玉峰老师致敬!
                                                                                                                                                            2018年2月
 
 
 
 
(作者:周宁   发布:周宁名师工作室   修改:杨天勇)
0
------分隔线----------------------------
------分隔线----------------------------
相关阅读:
名师工作室
最新文章
本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