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中学欢迎您!  今天:
当前位置: 主页 > 辉煌德中 > 杰出校友 >

高2004级1班 张颖达

时间:2014-06-05 11:11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姓  名:张颖达
年  级:高2004级1班

个人简介

  在校园内背着书包走来走去的学生,是很平常的现象。但是若背着一个摄影包,里面装着沉重的摄影器材走来走去,这就显得很另类了。高2004级1班学生张颖达就是这样一位学生。背着相机到处走,一般只有一个目的,就是随时摄下自己感兴趣的景色、人物——作为新闻记者也好,“发烧友”也好,都是以摄影为乐趣。但是张颖达另有一种爱好,就是对相机本身进行钻研、研究,琢磨相机本身的性能、特点,研究怎么冲洗、制作,这是从初一开始学校开设的选修课中摄影这一部分就产生的兴趣。这种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转成对器材的爱好,变成了“器材发烧友”,知识也增长了,技术也进步了,但是家里没有那么多钱供张颖达发烧,所以只好背着父亲给的沉重的珠江相机加上更沉重的长焦镜头在校园内走来走去。
到了2002年,数码相机突然成了时尚,一下子变成可以为一般人能享用的东西,并且由于使用成本低廉,可以不受拒束的随便照。张颖达萌发了一个想法,现在数码单反相机那么贵,如果数码相机取代传统相机是大势所趋,为什么不可以把自己的单反相机利用廉价的DC改造成数码单反相机?
这一想法和同样迷于玩器材的高2005级学生马笠轶一拍即合,虽然马笠轶家境好得多,但是父母并不支持他玩器材,因为“玩物丧志”,会影响学习的。
两个学生并不为动,他们有自己的办法,2002年暑假,说干就干,借了一部数码相机,把它拆了研究其构造,通过一个暑假的不懈努力居然成功了,虽然外形还不那么完善,但是可以使用,效果也不错,作为暑期实践作品,可以向学校申报了。
这件作品后来的命运,大致是这样的:
学校当然极为重视、关注。学校评为了一等奖,市里顺利过关,也得到了不少改进意见。他们的阐发文章对原理、制作关键、过程描述得极为详尽,占有的资料也很充分,甚至对技术推广和市场前景也进行了设想,一切都很顺利。
但是两件事极大的损害了这件作品的参赛前景。
一是人家要数码相机了,不得已,完璧奉还。这样,实物没有了,再找一个新的,甚至向数码相机生产厂商求助,均无所获。
二是“非典”,2003年省上竞赛取消,连向专家当面陈述的机会都没有了。
既没有实物,又不可能答辩,作品的价值打了折扣,虽然这件作品后来得了省上的一等奖,但是却就此止步,甚至省科协副主席梅跃农都一再的表示遗憾。
不过对这两个学生来说,得不得奖不关他们的事,他们也左右不了。通过这个过程,他们确实学到了不少东西:数码相机也好,传统相机也好,就那么回事。
马笠轶后来到国外读中学去了,他念念不忘此事,2003年底回国时给张颖达带回的最好的礼物就是一个卡西欧相机,工包产品,仅400元人民币。
但是张颖达此时又有新的兴趣了,学校采购了一套乐高电脑机器人积木,他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电脑机器人制作团队。
虽然说全国青少年电脑机器人竞赛已经进行了三届,但四川省却是首届,大家都没有经验,甚至学校提供的教练也没有经验。德阳中学这个团队还是准备了三个项目,常规赛、竞速赛和创意赛,尽管各自有不同的分工,但是团队充满了协作精神。张颖达在其中的贡献主要突出在程序设计上,他不满意乐高提供的那套程序,自己着手开发了一套程序,其特点是体积小,响应时间快,易于调试、改变,缺点主要是不是乐高的,所以对硬件的适应不是很好。这样,常规赛和竞速赛就走不远了,而创意项目最后获得了全国三等奖,这对于初次参加来说已经不错了。
作为酷爱动手的张颖达来讲,虽然几次参赛都未能充分地证明自己的能力,但是,学校这种环境,对他来说已经很不错了,在学习与发明这两件事上,要完全兼顾是很难的。当然他也是学业优秀的学生,但是家长还有更高的期望值,所以在这一点上,他和家长不免发生一些冲突。父母倒也是很开通的,对学校组织的活动完全支持,但是有个轻重缓急,升学才是大事,他自己也明白这个道理,到了高三,虽然仍然背着相机在校园里走,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学习上了。
2004年高考,他考入了川大,但他自己不满足,还要再考一次,通过一年努力,他考上了山东大学。
为每一个孩子提供成才空间,这是教育界的共识,但是,现实中还不能达到这一境界。现在的评价方式,是不是太窄了一点,我们是不是扼杀了太多的爱迪生?这一案例向我们尖锐地提出了这个问题。
作为相对开明,相对宽松的德阳中学,在现有框架下尽可能给张颖达们提供了成才的土壤,但这毕竟是有限的,不得不受另外一些因素的影响,还是得纳入单一的升学通道上来,所以体制才是决定一切的,现有的办学体制尽管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但毕竟太小、太少了,不足以解决问题,这是令人遗憾的,又是令人无奈的。
另一个问题,学习和创新,有无冲突?我们看到:消极的一面,时间上肯定有冲突,兴趣转移上也有冲突;积极的一面,确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在张颖达们身上我们看到,孩子一个小小的兴趣,激发得好极有可能成为学习的动力,成为不断寻求新知识的动力。我们认为,能自主的寻求新知比被动的被灌输意义重大得多,反映到基础知识的学习上肯定会主动得多。这无论是中学阶段为进入高等学校准备基础也好,还是进入高等学校乃至进入社会也好,这种获取知识的能力尤为重要。
所以“磨刀不误砍柴功”。似乎是“不务正业”,但确是在务更重要的“正业”,智力本身是多元的,调动多种感观来感悟知识既是必要的,也是为获取多种知识、加以整合,从而形成多方面的能力所必要的。
从这个意义来说,张颖达们在中学阶段所获,要大大超越他们的同龄人。

(作者:admin   发布:管理员   修改:管理员)
0
------分隔线----------------------------
------分隔线----------------------------
相关阅读:
辉煌德中
最新文章
本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