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中学欢迎您!  今天:
当前位置: 主页 > 德中教研 > 教学管理 >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时间:2014-06-04 15:02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尽管教育界有言曰“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但是,对一节课的评价毕竟有大致的价值取向。课程改革以前,课堂教学始终围绕三方面展开,即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新课程背景下,课堂评价体系有新的原则,即三位目标的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细较起来,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目标有趋同之处。但是明显不同之处是增加了“过程与方法”目标。

传统课堂教学评价是注重科学性、艺术性、思想性。新课程改革课堂评价标准还是有些对应关系:科学性 -------知识与能力;艺术性-----过程与方法;思想性-------情感、态度、价值观

本文结合以上原则,谈谈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优质课”、以及怎样上好课等话题。

    1.教学目标的设定明确、具体、恰当,符合《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的目标表述要求。 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科学统一,以便于更好地落实。

    2.教学重点的确定,取决于本课时内容在知识链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具有客观性,不应因人为的因素而有所不同。教学难点的估计源于教师对所施教学生已有基础的了解,并设计有效的分散化解措施。 既具有接受本课时内容的学生群体的客观因素,也有对此进行估计的主观性。

    3.教材处理应注重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恰当地设计一定情境,借以展示探究、思维过程,体现思想方法;按某种程序设计一些较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串,每个小问题的设置既要明确具体,又要有适当的难度,过浅,失去了思考的价值,过深,往往形成学生思维障碍,过泛,则容易造成学生无从应答;还应注意各个小问题之间要小梯度,尽可能链接紧密。

    4.教学方法的设计应注重启发式原则,教师要善于“诱”学生之“思”,设计科学的探究方法、策略和合理、有效的探究过程,并根据具体情况实施调度控制。 要在“诱思”的前提下因势利导,形成学生主动探究的局面,而不是取而代之,那些不见学生“爬杆”,就扔下“锣鼓”只管自己“爬杆”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一点已被更多的人认识到。

    5.学法指导恰当、及时、到位,诱导学生正确地理解概念、原理,或尝试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探究状态,或指出应注意一些的事项。

    6.教学效果永远是教学评价的主项,在教师有效的调控下,学生的参与应是积极的、主动的,而不是处于只在听、或被动的附和状态,当然必须要有较高的达成度。  

7.教师基本功

(1)语言表达,使用普通话标准,表述清晰、准确,表现力强。

(2)板书设计,字体工整大方,格式规范,版面布局合理,授课结尾时,版面上要保留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3)教态自然,落落大方,面带微笑,使学生感到亲切;正是“亲其师,信其道”的要求。 心理定位要正,时刻要想到,你要面对的是这个学生群体(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学生),而不是那么几个评委和旁听的教师同行,要注重经历过程情境的真实。

(4)驾驭课堂能力,不仅要求教师能够按预定计划进行操作,更要有效地应对课堂上的一些意外情况,有来自学生的,也有来自教学辅助手段的和环境条件的等等。 从容操作,勇于应对,科学应对,诚恳应对。

  (5)仪表着装不要忽视,正装,整洁,简朴,无奇异修饰等。

    8.能力培养是教学的主要任务,新的课程标准把学生应得到发展的能力表述多种能力。 教师应根据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培养或发展学生的能力。

9.教学辅助手段的合理利用,往往为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不仅增色,而且还能事半功倍。通常认为,多媒体电子课件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用于使用传统手段难以解决(操作、或展示难度大,非常繁琐等)的一些环节上,不主张那种将完整教案全部搬到多媒体上(俗称垃圾箱式的课件)的做法。

10. 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运用。在新课程理念下,建立新型的教与学的方式,教师要转变教学的方式,主要是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环境,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而树立这种学习方式的关键是教师的设计、组织、引导和要求。

综上所述,建议在教学活动中:

  (1)进一步加强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切实领会其实质性的内涵,用新理念清洗、武装我们的头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是现行多种版本教材的编写标准,是教育部编制2007年以来新高考大纲的主要依据,当然也是各自主命题的省份编写高考考试说明的根本依据。

    (2)教案中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估计及化解教学难点。

    (3)充分认识设计好的情境对教学的积极影响。

    (4)以较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串引领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连续思考,要引起重视。问题示疑,尝试探究,展示过程,形成方法,渗透思想。

    (5)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方面的研究,有效地进行学法指导。

    (6)教育教学研究是以个体教研为基础的,加强学习,方能提高教研能力。 加强交流,树立团队意识,才有利于提高整个学科的教学成绩。

 

(作者:admin   发布:管理员   修改:管理员)
0
------分隔线----------------------------
------分隔线----------------------------
相关阅读:
德中教研
最新文章
本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