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中学欢迎您!  今天:

小说阅读的“三错位” ——读《名作细读

时间:2017-09-04 09:59来源:未知 作者:刘芸 点击:
诗歌之美在心心相印,小说之美在心心相错,从表面的语义错位到真善美的情感错位,再延伸到逻辑错位,小说阅读最重要的便是跳出常规,从错位处体味小说人物、情节的妙处。
 中国中学语文课堂有个奇怪的现象:主张无条件尊重学生主体对文本多元的独特感悟,美其名曰“个性化解读”。比如有的学生读《背影》读出了父亲应遵守交规,读《愚公移山》读出愚公破坏生态,而这些案件甚至在中学课堂上做为学生个性化解读的正面案例出现。学生的个人感受当然应该被尊重,但他们的实际认知水平也同样应该被正视:日常生活经验和价值的封闭性压倒了阅读体验的开放性,这种既有经验的封闭性会让我们对文本的研读停留于表面,强行用已知解未知,而难以进行文本的深层探究。孙绍振先生在《名作细读》一书中明确指出,“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在学生新知识与旧知识的交界处下功夫,尊重文本的主体,解读文本内在奥秘,进入深层审美世界。”
 以小说阅读为例,在小说阅读中最常见的是语义错位。通常人们以为人物对话的职能就是把心里想的说出来,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人的心理不是平面的,人物的语言也不是平面的,有表层的语言,更有潜在的语义。《红楼梦》第二十四回,贾芸想找卜世仁赊料讨好凤姐,反被训了一顿,贾芸受不了他唠叨起身告辞,卜世仁说:“你吃了饭再去吧。”卜的娘子说道:“你又糊涂了,说着没有米,这里买了半斤面来下给你吃,这会子还装胖子呢。留下外甥挨饿不成?”卜世仁说:“再买半斤来添上就是了。”他娘子便叫女孩儿:“银姐,往对门王奶奶家去问,有钱借二三十个,明儿就送过来的。”夫妻两个说话,那贾芸早说了几个不用费事,去的无影无踪了。这段对话的妙处在于,公开声言,不留贾芸是怕他挨饿,留了又去买面招待,表面上非常慷慨,潜台词却昭然若揭,其表层的慷慨语言和深层吝啬的心机之间的反差,在语义错位间表露无遗。
 如果我们遵循孙先生的指引,发现小说语言描写中这种心口误差的特点,就能读懂人物的潜台词,对人物的心灵有新的体会。比如《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提了“三十多年前”达十二次之多,但实际上鲁大海的年龄是27岁,明明应该是“二十多年前”,两人潜意识里头都记住的,是30到27年之间三年美好的时光。语义的错位是内心的真实。
小说阅读中最精彩的是情感错位,无论是法律的他律道德的自律,还是我们一直以来受的教育,分辨真善美假丑恶,但人的感情的美是人的生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特点就是超越了善与美。事实的真与情感的美。情感的美与道德的善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
如《雷雨》一文,教参中对周朴园的人物分析是认为他伪善,最重要的论据,便是那张开给鲁侍萍的支票,可伪在何处呢?那明明不是一张空头支票,而是真正可以支取的真支票呀!周朴园的问题并不在于“伪”,不在于虚假,而恰恰在于真实。他真的认为这张支票是足够补偿30年前欠下的情债。他真诚的认为感情可以物化,实用价值被放在了情感价值之上,这不是伪善,不是恶,是丑。
小说阅读中最深刻的是逻辑错位。《三国演义》中,关羽立下军令状,要俘虏曹操,此时从理性逻辑来说,放走了曹操是不忠于刘备事业的表现,其后果是危及事业和自身生命,而俘虏了曹操则是忠于刘备事业,肯定能得到升迁和厚赏,然而按照关公的情感逻辑却不然,有恩自然要报,但当年斩颜良杀文丑,已经恩义一笔勾销,但曹操顺着头公的情感逻辑进而提出:关公出逃,过五关斩六将,自己并没派人却追赶,此恩未报,这一说打中了关公要害,于是关羽看似不合理的行为就都有了合理的解释,按他的情感逻辑来看,只有放过曹操才能求得恩义的平衡。同理,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林冲再三被逼却不主动手刃仇人,为什么别里科夫会那么憋屈地走向死亡。
正如舒婷所说:“辩证法在孙绍振手中是自由的鸟。”读《名作细读》,跟着孙老师从三种错位角度进入一个艺术的审美世界。
 
(作者:刘芸   发布:唐俊名师工作室   修改:唐俊名师工作室)
0
------分隔线----------------------------
------分隔线----------------------------
相关阅读:
名师工作室
最新文章
本周热门